野柳地質公園(嗯,小時候,稱它為野柳風景區),對於我們而言,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。熟悉,是在於讀書的時候,書本上總會提及這裡地質的特殊性,而且,學校安排的北上旅行(南部學校,都流行到台北縣市旅行),必定會將它列入參觀景點之一。陌生,是脫離了學生團體旅行的階段後,便不曾再來過。因此,上一次造訪,已經是國小畢業旅行的時候了。
印象中,野柳地質公園內,有一區塊可以戲水,還有一顆很高大著名的女王頭。直到這回再度造訪,才發現,原來,遠比我記憶中的野柳,來的遼闊、壯觀、獨特和美麗。也難怪,多年來總是吸引著外國觀光客前來。
這塊長約1700公尺,主要由沙岩構成,凸出於海面的岬角,歷經了長時間的海石風化和地殼運動,形成了許許多多不同且特殊的地形風貌。除了在地層中可見淺海生物的化石之外,還有海蝕洞溝、蜂窩石、燭狀石、豆腐石、蕈狀岩、壺穴、溶蝕盤等等特殊的地質景觀。隨著導遊的腳步,逐一探訪這些迷人的風景,不禁讓人讚嘆大自然之巧手,為台灣的北海岸揮灑出如此美麗的圖畫。
我不斷想像著,當燦爛的陽光照射在海面上,波光粼粼,閃耀著壁綠和湛藍,會是多麼引人入勝的景象。
媽祖洞,是位於第一區和第二區之間的海蝕洞。約莫兩百年多前,由一名正在採摘海藻的漁夫所發現。當時,有一道光芒從海蝕洞內不斷竄出,引發該名漁夫的好奇且前往探看,因而,在洞內發現了一尊媽祖神像。起初,該神像是被供奉在附近的蕈狀岩的凹洞內,供居民膜拜;直到媽祖托夢給漁民說想要住在金山,因此,才於清朝嘉慶14年(西元1809年)建構「金山慈護宮」來供奉。
而每年農曆4月16日退潮時,當地居民會將媽祖神像移往媽祖洞,讓媽祖在洞內的平台上待上一段時間,再將媽祖神像迎回慈護宮。
下粗上細圓錐形狀,最上頭中間有顆含石灰質的圓形結核地形,稱之為燭台石。
主要是因為地質軟硬度不同,經過不斷打起的海水侵蝕之後,中央較為堅硬的球形結核便留下來,成為燭火;週圍較微軟質的砂岩,則變成凹槽。
節理,也就是岩層的縫隙。節理的數量越多,岩塊也就越破碎,也越容易遭受到風化和侵蝕。此外,地下水也會從節理之處進出,其中溶解岩塊所富含的鐵質,會於節理處產生氧化鐵的膠狀物,形成較為抗蝕的紋理,因而成為特殊的景觀。
單面山是指,一邊波度很陡峭,一邊則很和緩的山。主要是因為造山運動過程中,地層被不等量抬升所構成之地形。整個野柳地質公園內,一共有兩座單面山。
海岸的岩石表面,因為風化速度的差異,導至出現許許多多的凹洞。當海水帶起小石子,進入凹洞中,隨著海水的旋轉帶動,便在洞內不斷摩擦,逐漸形成海蝕壺穴。因此,海蝕壺穴中,通常伴隨著小石塊的存在。
記憶中的女王頭(蕈狀岩),是又高又大;這次看到,竟覺得她變得很嬌小。
除了小時候看東西都容易被放大之外,女王頭也的確因為風化和遊客的不斷觸摸,而逐漸變小變瘦。為了避免人為因素造成女王頭的快速崩解,現在,已經圈出一個區域,防止遊客靠近或碰觸。大家也得依照遵行方向,才能和女王頭有近距離的合照。
束著髮帶,讓一小搓馬尾立在後腦勺,仰著頭望向遠方,模樣相當俏皮可愛。這就是「俏皮公主」。預計用來當作女王頭的接班人,以成為野柳的新地標。只是,她的脖子也很纖細,不知道能撐多久。
逛完一大圈之後,便會穿過一整條,賣著石花凍、烤魷魚小捲、乾燥海藻、小魚乾、小蝦米、飲料、玩具……等等的特產街。建議,可以買一包炸石蓴來嚐鮮。
圖說:若有足夠的時間,也可以進去一旁的海洋世界,看看海豚的表演
【相關資訊】
野柳地質公園
台北縣萬里鄉港東路167之1號
02-2492-2016交通資訊:
請參考官網的詳細說明
此活動為應「2011萬金石國際馬拉松」行銷單位之邀參加,希望透過一天的介紹行程,讓我們更能瞭解金山、萬里、石門之美。也歡迎馬拉松選手、選手親友和大家,能夠在馬拉松比賽當天,或是有空檔的時候,前往參觀這些景點,以及嚐嚐當地的美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