值得一訪再訪的 Dandelion Chocolate‧ファクトリー&カフェ蔵前店

十一點不到抵達店門口,玻璃門上已貼了張公告,說明當日製作的巧克力 bar 已經全數售完。什麼!?開店不到一個鐘頭就都沒了,究竟是量太少還是太搶手?原本還打算要多買幾條回台灣慢慢享用的呢。不過幸好架上還保留有三款 70% 的巧克力 bar 可試吃,得以稍稍彌補買不到完整一條的遺憾

【試品嚐會】Cacao et Chocolat‧台北光復門市

近幾年終於能夠比較明白巧克力的美好,其中幾個歐洲的品牌,絕對是重大的功臣。從早年所接觸的法國Valrhona,到陸續品嚐的MICHEL CLUIZEL、義大利AMEDEI、比利時Galler和奧地利Zotter,各種莊園可可豆的脾性、可可本身的比重和添加額外香料、水果的風味,都各具特色別有風格。讓人一腳踏入便難以抽身。 也因此,難得於巴黎旅行的幾個星期中,我們會逐一去探訪Michel Chaudun、Patrick Roger、Pierre Herme、La Maison du Chocolat 和Jean-Paul Hevin,試著藉由他們的作品,來體驗了解巧克力的工藝。  

Jean-Paul Hévin,巴黎還是東京

在造訪了巴黎和東京之後,發現同一個品牌(註一)即便已經都是世界知名水準之上,仍可以發現開設在兩地之間所呈現的微妙差異。 尤其在服務上,從進門開始,遞菜單、點單、上餐點(擺盤)到結帳,更顯兩地之不同。 Jean-Paul Hévin, Paris 在巴黎,呈現的是一種恣意揮灑的創意驚喜;在東京,展露的則是一種小心謹慎的細膩貼心。

當蘋果遇見巧克力的情人節

日前,公公特地宅配來了一箱,說是品質極佳的富士蘋果。紅通通的十大顆,擺在桌上非常搶眼,香氣也十分誘人。嚐來口感爽脆多汁,甜中帶點微酸,算是頗讓人喜歡的一款。不過,要接連著吃上十大顆,說實在也有點乏味;正苦惱著該怎麼好好運用這些蘋果,腦海突然浮現,「吃定奈潔拉」節目中曾經提及的巧克力甜梨,只要把西洋梨換成蘋果,再加點肉桂應該也挺不賴。而且,手邊有從法國購回品質極優的巧克力和可可粉,正好可以派上用場。如果成效不錯,在即將到來的西洋情人節裡,也不愁沒像樣的甜點可應景。

走入巴黎巧克力之大千世界

幾乎可以說,「法芙娜(Valrhona)」是那把為我開啟巧克力大千世界之鎖鑰。 在那之前,別說是喜歡巧克力本身,就連以她作為原料而成之蛋糕,也都避之唯恐不及。歸咎起來,大抵是小時候吃了廉價巧克力引發惡性頭痛之陰影,仍在心中揮之不去之緣故。 在那個一塊錢就能買兩顆「糖柑仔」,五塊錢就能拎回一包加了鹽之沙士的年代裡,小孩間能嚐到的巧克力,不外乎那包裝亮晶晶的金幣或是元寶巧克力;稍微高級一點,頂多是單一顆外頭覆著白色粉末、堅硬如石的巧克力球。別說是美味了,那吃下肚之後每每讓人頭痛欲裂的症狀,才是糟糕,叫人如何對這黑色玩意兒傾心。(那時候,七七乳加巧克力可算是小孩子的奢侈品,鮮少有機會吃到。) 購於巴黎之 Jean-Paul Hévin chocolate

Scroll to Top